区生态环境局/供图证券配资官网
海淀夏日,碧空如洗。站在西山上俯瞰,城市在澄澈的天幕下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清晰度,摄影爱好者们笑称这是“自带4K画质的蓝天”。最新发布的《2024年海淀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4年,海淀区优良天数293天,重污染天首次“清零”。
生态治理成绩亮眼
在百望山森林公园,摄影爱好者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拍城市风光根本不用等大风天,几乎天天都能拍到通透的‘4K蓝天’。”
2024年,我区大气环境质量实现新突破,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2023年下降2.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6天,更以“零重污染天”的成绩,成为中心城区唯一无重污染天的辖区。其他三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也持续下降,四项污染物全部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连续十年保持城六区最优。
水环境质量同样表现出色,8个市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其中7个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团城湖调节池碧波荡漾,清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清河之洲”获评北京市“幸福河湖”,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土壤、声环境、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建成区绿视率达28.74%,位列中心城区第一。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在西部山区和“三山五园”地区,科研人员发现灰伯劳、红额金翅雀等鸟类新记录种,初步形成涵盖1567种物种的名录。全年累计救助野生动物700余只,为生态系统注入生机活力。
优良的生态环境、高科技产业聚集和多元健康服务体系,为我区作为全市唯一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夯实了坚实基础。该试点工作将重点围绕健全环境健康风险管理体系、环境健康风险源识别与监测评估等七个方面18项指标开展,推动健康理念深度融入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成果惠及全区居民,为全国探索环境健康管理提供“海淀方案”。
创新举措精准治污
抬头可见澄澈如洗的湛蓝天空,俯身凝望缓缓流淌的碧水清波,河岸青草散发着清新的气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美景,处处彰显着我区在生态治理上的卓越成效。一直以来,区生态环境局锚定污染防治关键领域,以创新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以实干为路径,在大气、水、土壤治理中打出系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通过“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的组合措施,实现多领域协同治理。新能源车辆在环卫、物流等行业占比超年度目标,8家汽修企业空气重污染绩效提级,完成年度137蒸吨燃气锅炉深度低氮改造和燃油锅炉清洁化替代等工程性治理任务。通过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和春季扬尘百日行动,6-9月VOCs浓度同比下降,全年降尘量减少10.2%。
水环境治理持续深化,实施“源头管控+系统治理”模式。完成5个镇级、43个村级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完成污水收集管线新(改)建,开展24条河流1030个入河排污口排查任务和汛前“清管行动”溯源、整治,17.35公里河道得到治理,32.7公里慢行步道建成。家住清河沿岸的居民王女士表示:“现在河道整治后,水清了、岸绿了,晚饭后散步成为全家人的固定活动。”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同样亮点纷呈。创新建立“调查评估+风险管控+修复治理”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完成20个“一住两公”地块调查,两家涉重金属企业通过绿色化改造。在农村地区,通过设立农业废弃物回收机制,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8吨、农膜66.6吨,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科技赋能智慧监管
在全国率先开展环评智能化审批试点、“1个专题库+1张全景展示图+4个业务场景”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平台高效运转……在海淀,科技正成为生态治理的强劲引擎,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数值模拟,将科技“算力”转化为环境治理的强大“效力”,推动生态治理迈向智能化、精准化新高度。
在环境监管领域,我区落实“三监”联动机制和渐进式执法模式,显著提升监管效能。“三监”联动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实现环境监管、监测、监察协同发力,形成监管合力;渐进式执法模式则秉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理念,给予企业整改缓冲期,既强化执法威慑力,又助力企业绿色转型。2024年,我区通过“现场+非现场”方式检查各类污染源单位15647家次、机动车6.06万辆次、非道路移动机械1272台次,立案查处1563起,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同时,持续优化接诉即办机制成效显著,餐饮类投诉量同比下降51%,降量比例位居城六区首位,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难题。
2025年,我区将持续加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力度,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应用,打造生态产业集群。从智慧监管到全民行动,正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生态智慧与绿色动能。(记者 高玉超)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作者: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